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
所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这三句话,和我们讲的六经之教,它们是有一种对应关系的。[75]《周易·系辞上传》。
当然,说二级架构、三级架构也是不太准确的,它实际的情况还要复杂得多,我们可以看下图: 刚才我们讲了第一个大的问题生活儒学的基本思想其中的第一点:时代的课题。我们要恪守社会规范、遵守社会制度,我们要克己复礼,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个礼本身、这个社会规范及其制度本身,它是正义的,它是正当的,它是合理合法的。这样的境界,我们如果用好的词语来讲,叫天真烂漫,非常可爱。以前天天唱《国际歌》,现在很少听到唱了。[33]《孟子·公孙丑上》。
于是你就会意识到:我们说仁义礼智信这五德是道德,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什么在变呢?就是礼在变,就是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在变。只看到别人对自己有错,而看不到自己对别人也有错。
千万不要把这里的民众理解成鲁国万千草民,而应该是百姓之官,即身处鲁国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是季氏当国期间的大夫、中低官吏阶层。《周礼·春官·大宗伯》曰: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眺曰视。《穀梁传》曰:又,有继之辞也,又字,似乎只在表达继续、后来、接着的含义,语气平实而冷静。昭公是君,但已名存实亡,徒有礼制形式的合法性。
《疏》曰:季氏为无道者,谓无臣之道。[5]外鸟飞来筑巢,鲁国必有悖乱发生。
时齐侯以诸侯遇礼接昭公,昭公自谦失国,不敢以故称自称,昭公已经没有脸面在齐国君王这里做客了,宾、主的地位和称呼其实已经严重不对等了,昭公曾经的拥有与齐景公现在的拥有,一虚幻,一真实,两者已经不能平起平坐了。徐《疏》已经发现并总结说,诸夏雩祭文,悉不言‘又,雩祭典礼是国之大事,一月之内,上旬刚办过一次,岂能轻易又于下旬再次重复呢?。三、顺于食己之人 铲不铲除季氏,可能跟鲁国的普通民众没有什么密切关系,他们根本就没有发言权,而反对铲除、甚至要誓死捍卫的人,则肯定是那些在季氏集团统治期间的既得利益者们。可见,这时候的孔子可能已经正视并面对季氏成为鲁的国家命运决定人的残酷现实,也承认了季平子在鲁的首脑和领导地位,因而便把昭公放在实际臣下的位置上加以叙事,这的确足以使《公羊》颠倒君臣,魔幻一把。
男人最愿意为那些能够理解自己、欣赏自己的人而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其为后世戒,深切著明矣。先是流亡齐国,栖居杨州,最后则客死他乡——晋国的乾侯。这无疑是对已经失位、失国而没有资格再称君王的昭公的一种政治承认,值得欣慰。
进入专题: 子家駒 昭公 委食 得名 得民 。昭公是非礼的源头,季氏专政则属于次生产物,大前提错误却可能收获局部的行为有效性和正当性。
宜穴又巢,此权臣欲国,自下居上之征也,其后卒为季氏所逐。天人相感,先异后事,鹳鹆一鸟的来源、习性、颜色都能够涵摄、预知昭公除季事件整个过程和最终结局。
注释: [1]【汉】何休解诂,【唐】陆德明音义,【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昭公二十五年》(下),刁小龙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一00四页。大行已失,却在小礼上计较,往往抓不住事情的本质要害,没有经邦纬国之大气象。故而已经被素王孔子行使惩治之权柄,褫夺了君王之命、君王之职。子家驹的理由是,从天道逻辑上看,上天不会向同一个人赐予两份福禄。《解诂》曰:昭公素畏季氏,威风扫地,尊严全无,实在是丢尽了君王之为君王的大脸。礼制形式必须服从于实质性的人民利益需要。
每年四月,当龙星出现时,都要定期举行雩祭,即正雩或常雩。天性穴居的一种动物,现在竟然爬上了树,本该生存于地下的鸟类却霸占了树上的空间,显然是下级侵凌上级之乱象,抢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位置,尊尊之道不再。
昭公失国,理当死国,亦即拼了命地在国内加以捍卫,与三桓势力斗争到底,但他却选择了弃国而去,逃亡国外。在子家驹劝说昭公的对话中,蕴藏着一条铁打的政治哲学法则,那就是:谁对老百姓好,老百姓就拥护谁。
《春秋》一书中,凡臣弒君,则皆罪该万死,天子、诸侯理当联合讨伐之。个把月的旱情,不足为《春秋》所牵挂,也犯不着君王出面兴师动众地举行一番祭祀之礼。
而穴居改建巢、占巢,则为二异。孔子著《春秋》,就使用了很多托,因而也要求读者别盯住那些事情描述,而应该侧重于发现藏在其背后的深刻蕴意。《春秋》王鲁,对鲁国之人事单独建构一套叙述语言,其书法、辞法皆有别于其他诸侯国。天若胙君,不过周公,以鲁足矣。
孔广森《通义》曰:经文讥昭公不知礼之本,而威仪、文辞是亟,故不能以礼为国,致有此辱也。所以,孔子不得不发出其礼与其辞,足观矣的感叹,也恰恰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程度已经非常严重了。
此乃《春秋》辞法之精妙矣。政出诸侯之后的一个必然性结果就是政出大夫,违礼之事可以上行下效,你对天子不臣,大夫就可以对你不臣。
急暴,阴将持节,阳以逐尔,去宫室而居外野矣。运邑,《穀梁传》、《左传》皆作郓,鲁国之西运,靠近齐国,今山东郓城东。
鲁昭公失位、失国而流亡到齐国的野井,齐景公是以遇礼之规格接待他的,《解诂》曰:以诸侯出相遇之礼相见。《解诂》曰:失礼成俗,不自知也。其挈齐侯者,不能纳公而徒取其地以居之,非诸侯之道也。然而,公羊家却并不这么认为。
昭公不先行反省自己的过错,不赶紧纠正自己的失误,而想先拿已经得民的季氏集团开刀,奢望解决政出大夫的问题,则如同做梦,必然惨败。但从政治统御的高度来分析,则依然是那条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24]的古老政治法则在发挥作用,无论谁在台上,让人民获得实惠、让人民满意才是政权合法性和历史走向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以下杀上,臣下、儿子谋害君、父的行为则一律称作弒。在上帝面前,——我们都相等。
[23]齐景公夺得西运之地,也是不会白白转让给昭公的,相反倒会自己占有之,这就不符合天下诸侯之间相携相扶的友谊了。[21]【清】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昭公二十五年》,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一二九册,第一五九页下。